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在线配资风险,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中国修建三峡工程弊大于利,终有一天被迫炸毁大坝!”
30年前,一群德高望重的专家发出这样的警告,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轩然大波。
其中,为首的正是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他至死都认为三峡大坝就是个“错误”!
要知道,这可是被誉为“新世纪工程”的一个宏伟计划,他们为何如此悲观?
十多年过去了,他的担忧又是否言之有理?
三峡工程的争议
1992年4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气氛凝重。全国人大代表们正在进行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投票。
投票结果揭晓的那一刻,掌声雷动: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
三峡工程建设方案获得通过!
然而,欢呼声中夹杂着质疑和担忧。以水利专家黄万里为首的9位学者,坚决反对这项工程。
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说起来,黄万里与其他专家们反对的理由也是颇有思考价值。
比如三峡工程将淹没大片土地,影响上百万居民的生活。
如何安置这些人,如何补偿他们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挑战。
还有建设的2000亿元的预算,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
最为关键的是,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战时的军事目标。如果大坝被摧毁,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然,大坝的使用寿命也不容忽视,万一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崩塌该怎么办?
黄万里教授甚至在临终前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三峡工程弊大于利,终将被迫炸毁!
要了解三峡工程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回到一个世纪之前。
1919年,在广州的一间教室里,一位身材瘦小的男子正慷慨激昂地演讲。
他就是孙中山,正在向学生们描绘他心中的宏伟蓝图:“在长江上游修建大坝,治理水患,发展实业!”
这个梦想,在当时的中国显得如此遥不可及。
时光飞逝,1950年代,新中国的掌舵人毛泽东也对这个构想产生了浓厚兴趣。
可惜的是,当时的国力和技术条件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庞大工程。
直到1972年,葛洲坝水电站的落成,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这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水电站,成为了三峡工程的重要前奏。
它不仅为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更让“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三峡工程的论证过程
1986年,一场规模空前的论证会在北京召开。400多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他们要为这个世纪工程把脉问诊。
会议现场争论激烈,气氛紧张。
泥沙淤积问题率先成为焦点,有专家忧心忡忡地表示:“长江每年挟带的泥沙量惊人,如果不加以控制,水库很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泥盆!”
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年轻学者立即反驳:“别忘了我们还有先进的泄沙技术,再配合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完全可以让泥沙乖乖就范。”
即便泥沙淤积问题解决了,那防洪怎么办呢?
支持者认为,三峡大坝可以有效控制洪水,保护下游地区;而反对者则担心,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者说,环境影响更是棘手,大坝会阻断鱼类洄游通道,破坏长江生态系统。
于是,有人便提出了建设鱼道、人工繁育等补救措施,但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又引发了新的争论。
整个会议厅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有人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文件,有人在白板上快速画着示意图……
这场旷日持久的论证会持续了整整三年。期间,专家们多次实地考察,进行了无数次的模拟计算和方案论证。
终于在1989年,一份厚达几十厘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终于出炉。
然而,这份报告并没有平息所有的质疑声。
从蓝图到现实
1994年冬,长江沿岸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时刻。三峡工程正式动工,这座雄伟的水利枢纽肩负着改变中国面貌的重任。
自2008年以来,三峡水库已成功进行了66次防洪调度,拦截洪水20次,总拦截洪量接近2100亿立方米。
这一数字背后,是数以百万计免受洪灾之苦的民众。
发电方面,它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清洁电力,累计发电量堪比数座大型煤电厂的总和。
这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更大大减少了碳排放,为蓝天白云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峡工程还为长江航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2008年三峡水库开始试验175米蓄水高度后,重庆以上的长江航道年通过能力从1000万吨飙升至5000万吨。
曾经难以通航的江段如今畅通无阻,这犹如为长江经济带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激发了沿江地区的经济活力。
争议的再思考
回顾三峡工程的历程,我们不禁要问:当年那些反对声音是否言之有理?事实上,很多初期的担忧确实得到了解决。
泥沙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科学调度和上游水土保持工作,三峡水库的年均泥沙量比建造之初降低了42%。
这不仅延长了大坝的使用寿命,也改善了长江的生态环境。
安全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三峡大坝采用了最先进的重力坝设计,其坚固程度远超预期。即便在极端情况下,大坝也能保持稳定。
同时,国家还构建了完善的防空网络,确保三峡工程的安全。
此外,三峡工程还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益。
比如,它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水利工程人才,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当初难以预料到的。
三峡工程,不仅仅是一座大坝,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水兴邦梦想的实现。
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汗水,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
这项工程的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工程技术实力,更展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
它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世界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三峡大坝前,看着滔滔江水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看着巨轮穿梭往来于宽阔的航道,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峡工程,正在并将继续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书写属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壮丽篇章。
【参考资料】
1.人民政协网-2022.11.03-《三峡工程为什么被称为“大国重器”?》
2.国家内河航道工程中心-2023.11.26-《2023年三峡工程泥沙问题专题研讨会》
3.大皖新闻-2024.07.12-《沿着长江经济带看中国|“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已拦洪66次!》
4.中国水事-2023.09.15-《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带来了什么?》在线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