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视评|广州两会,这6个话题强势霸榜
广州两会,正式闭幕。
大考之年,大有作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决战收官之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举办,广州迎来了一场极不寻常、极为关键的 “大考”。
当岭南水脉的毛细血管融入全球数据洪流,千年商都的基因与未来科创的密码将在螺旋结构中迸发惊人能量,这座从海上丝绸之路原点出发的千年商都,在“老城市新活力”的破题中,不仅从物理空间实现功能的有机更新,更为文明范式在珠江口的涅槃提供新路。
在去年各项经济数据指标承压的背景下,今年广州提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要增长5%左右的目标。增速放缓的背后,是广州动能转换深度调整的问题:传统优势产业承压前行,新动能的培育任重道远。广州市市长孙志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了八幅“现代化新广州”的蓝图。
一
广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产业。“杭州六小龙”引发的一场科创热潮,牵引着不少业内外人士对广东、广州的关切。深深折射时代变迁烙印的广州,正在产业体系的演进过程中寻找新的方略。
从海洋文明的产业基因,到民族资本的工业觉醒,再到市场经济的范式重构,最后到新近“出炉”的市政府对加快建设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部署,我们能看见一种城市对产业要素的重新配置:从地理集聚转向数字链接,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培育。
AI与机器人,是当下探讨产业绕不开的话题。
开年不久,来自广州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企业“火爆出圈”:
广州的企业家王毅然受邀参加了在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其所在的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新兴显示领域巨头,孵化了三个制造业“单项冠军”;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州“智驾双雄”——小马智行亮出新成果,获得省领导专题调研;文远知行美股暴涨,其背后是全球算力巨头英伟达的持股。诸多业内人士认为,广州或处在这场人工智能浪潮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冲向光明,只此奋力一跃。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12218”现代产业化体系进一步强化了数智化转型,布局了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是广州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依托。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广州表现同样不俗,不仅汇聚了机器人产业的璀璨星光,更以其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与应用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
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赋予广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
历史的纵深透视揭示:广州产业升级的本质是要素组合方式的迭代。从古代贸易的“商品流”到近代工业的“资本流”,再到现代创新的“数据流”,始终在重构生产要素的时空配置。当下提出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实则是将千年商都的流量优势转化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要素、创新定价权,这是一场对历史的要素传承,更是对“新广州”的逻辑重塑。
要打好工业领域“翻身仗”,打赢产业转型“攻坚战”,急不得也慢不得。广州需要赢下几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比赛。要跑好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竞速赛、未来产业发展的接力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耐力赛。
赢下比赛,广州有基础、市场有前景。“我们正持续投入创新研发,让‘广州创新’走向世界!”一品红集团董事长李捍雄表示,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该公司构建全产业链布局,组建了由全球资深科学家领衔的创新研发团队,连续3年每年新增药品注册批件超过10个,蝉联广东首位。
就在未来五年,广州要奋力打造1个万亿级(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4个5000亿级(时尚消费品、软件与互联网、绿色石化与新材料、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4个3000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新型储能、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战略性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6万亿元。
立于风口,抢抓机遇者胜。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提出“广州数智创新计划”,以数智技术赋能,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
根深则叶茂。扎根于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底厚实的基础,广州全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稳打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激活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正向循环。
“广州拥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在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杨毅强看来,广州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产业资源,为商业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有力支撑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扎根广州,中科宇航陆续投资建设南沙产业化基地、从化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牵引上下游企业落地。“我们致力于飞天装备广州造。”杨毅强透露,今年9月,“力箭二号”液体火箭计划首飞,将搭载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院轻舟一号低成本货运飞船,执行空间站货运任务,未来将成为我国通信星座组网发射、空间站货运的主力商业火箭。
催生一个经济更强、产业更优、能级更高的大广州、新广州,除了做强产业,别无他路。
二
广州两会召开前,恰逢大湾区的一个重要里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迎来6周年。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之大者”,是新时代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使命。 从“城市竞争”到“城市网络”,广州正在掀起一场新的认知革命。
白云机场三期今年建成投用,广州第二机场也已箭在弦上,双机场将推动广州构建成为世界级的国际航空枢纽。一旦广州第二机场投运,作为华南最大的流量之城,广州的目标恐怕不仅仅是航空第三城。
这6年,是大湾区空间与创新的再重构、再定义:通过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超级空间建设,将传统“中心—腹地”结构转化为“超域创新共同体”,通道、枢纽重新定义“流动空间”理论。
广州把重大平台建设放在2025年工作安排首章,提出要发力做强南沙重要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优化重大发展平台开发建设,打造更多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放眼望去,广州正把东部中心打造成为担当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新广州”,把南沙打造成为最中国、最岭南、最现代、最国际的“未来广州”,把北部增长极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推动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
重大平台承托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03平方公里的南沙、896平方公里的东部中心、686平方公里的北部增长极等重大平台是未来广州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引擎,虽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治大城也如烹小鲜,现在就要做配方、修锅灶,甚至加温加热,才能得到一桌“美味佳肴”,再造一个现代化新广州。
这桌“菜”,怎么做?
做强南沙重要增长极。去年,广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南沙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强调“做强南沙重要增长极。”
最为关键的是,南沙的开发开放,将成为广州突围的一个重要“破题之道”。在大湾区“一点两地”新定位下,广州将以南沙为重要支点,做好湾区大文章,成为“湾区的广州”乃至“世界的广州”。
从“南沙大文章”到“湾区大文章”。东部中心升为省级发展平台,北部增长极成形起势,全市范围多点开花、全面布局。无论是南沙,还是东部中心,亦是北部增长极,三地都有国家级平台支撑高质量发展。
为此,报告针对性提出推进番禺升级建设国家级经开区、 天河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荔湾省级产业园区、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等。
正如报告所说,推动平台开发建设,目的是打造更多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可以看到,广州11区都有平台在列,不仅包括已经较为成熟的平台,且不少是这两年新提出且具备潜力的。
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广州面向2049“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16字空间发展方针一脉相承。平台的建设为空间跨越与要素流通正在这个国家中心城市显示出更为磅礴的能量。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多个战略平台不仅是国家战略的体现,更是其迈向更高能级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关键路径。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广州要巩固枢纽地位。南沙自贸片区通过港口扩容、多式联运体系及国际航运服务集聚,推动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列,加速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物流网络整合,这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
驱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策源,广州要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琶洲试验区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形成“数字+制造”双轮驱动,中新广州知识城联动新加坡科创管理模式,搅活知识经济生态圈。
深化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广州要构建开放新格局。南沙通过“湾区通”工程简化港澳企业注册流程,设立粤港澳院士联盟,推动职业资格互认,加速人才、技术跨境流动。
广州之大,大在使命,大在担当。
三
荣耀归于历史。
广州这座拥有千年商贸历史的城市,曾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闻名于世,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如何才能再次闪耀全球消费版图?
莽莽珠江水自云贵高原奔腾而下,越六省、贯五岭,奔流汇入南海。回溯珠江河口三角洲形成历史,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广州以“三江总汇、五岭锁钥”的地理禀赋,完成了从空间生产转型。而在十三行时期,一种早期的制度创新形成早期全球经济网络的“去中心化节点”。如今,商业基因如何转化为数字贸易时代的制度话语权?
作为华南地区的唯一代表,广州与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一同被国务院批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一举措意味着广州在消费层级、消费品质、聚集全球消费资源、引领国际消费新潮流,以及构建新型消费体系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
事实上,广州确实“争气”。过去一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万亿元,保持“双万亿、双增长”势头。
“真金白银”拉动消费,立竿见影。去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助力下,广州消费热潮涌动,带动了412亿元的销售额。2025年,广州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拓品类、降门槛、减流程,把促消费与惠民生结合起来,让市场旺起来,经济活起来。
广州市商务局局长魏敏表示,将以消费场景激活“大市场”。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扩围以旧换新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等产品,通过以旧换新换出新增长新动能,实现产消互促双进。
通过“服务赋能贸易、场景重构市场”,将历史积累的商贸流量转化为服务增值能力,从“通道城市”升级为“枢纽城市”,这是广州成为链接全球消费市场与供应链的核心节点的本质。
位于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引来了世界级人流。这里是J.K.罗琳笔下通往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大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耗时8年、斥资5亿英镑新改造的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连接欧洲之星超级枢纽,由Thomas Heatherwick一手操刀的Coal Drops Yard购物中心,从工业时代的卸煤场蝶变为伦敦中心城区的新商业地标。
新消费加上年轻力,是城市更新的另一维度。调研组观察到,超级中心枢纽站由交通枢纽转型人流磁石,其背后是一场由火车站改造撬动的商业更新。开发商以特殊商业补贴机制,吸引年轻人扎堆创业,潮流艺术商铺蔓延,谷歌欧洲总部入驻,老城区的商业价值一路飙升。
毋庸置疑,广州是一个天然具有消费基因的城市。从千年商都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广州在商业更新的“二次创业”。
当下的城市更新与之前快速的爆发式发展已然不同,不再是成片的大结构布局,而是要“对症下药”,在城市里找到重要“穴位”,从而实现城市功能和品质的提升。
“商业广州”的迭代,从来是“千年商都”广州过往每一次迭代的重要驱动力。在城市更新之外,广州需要正视另一篇文章:商业更新。
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与城市经济与活力的增强高度相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众多世界城市发展的必选项。
“随着企业变得更具流动性,城市想要保持发展增速,将越来越取决于城市作为消费中心的作用。”埃德·格莱泽、杰德·科尔科等经济学家在《Consumer City》研究报告中观察到,消费密度和舒适度高的城市,增长速度快于两者偏低的城市。
纵观世界先进地区,什么样的商圈才能称为“活力商圈”?人流与产业在此激荡,文化与空间接续焕新,内需与外贸融通交汇。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能仅仅发力“内卷”,更要“外卷”寻找深度消费新动力,挖掘国际客户新增量。在这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确立“观光立国”战略的日本已进入“收获期”:访日游客消费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二大出口行业,出口额比半导体行业还高。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曾将广州描绘为一座“生猛鲜活”的城市。行走在广州街头,CBD背后可能是一片古老宗祠,牛排店的拐角处停着一辆牛杂推车,这种由于开放包容、勤劳务实、重视传统而形成的“时空与文化折叠”,让广州天然具备消费选择多元化的潜力。
让“故事”转化为“商事”,把“人气”转化为“财气”,广州显然具有广阔前景。
商圈“破圈”,势在必行。
四
广州依靠改革走在前列,也必将依靠改革再创辉煌。
“广东最有特点的就是一个‘得’,做生意,在广州千年商都,亦是如此,祝我们广州一切的发展,得、得、得。”
在2月21日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广州市政协主席李贻伟说完这句,竖起了大拇指,闭幕现场,掌声不断。
最近,一个个热点话题引爆全网:机器人春晚扭秧歌、DeepSeek震惊世界、70名“AI公务员”上岗。
冷静思考下,他们都聚焦在一个点上——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摘果”了。
在刚刚出炉的广州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便专章提了“产业版营商环境”,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
广州的改革历程始终与其作为中国开放前沿的定位紧密交织,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近代十三行商帮的崛起,这座城市深植着商业文明的基因。如今围绕民营经济与营商环境的新一轮改革,千年商都的开放血脉,能否形成数字时代重构竞争力的战略智慧?
这意味着,在广州做生意,有了“通关密码”。
去年以来,广州领全国之先实施“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面向社会公开发布100项年度改革任务,围绕优化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提升平台能级,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科学家友好型”营商环境。
怎样才能称得上好的营商环境?主线思路很清晰:经营主体需要的时候就在身边,不需要的时候远在天边。经营主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营商环境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成效如何?数字是最佳注解:去年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60.3万户、增长11.6%,年末实有经营主体367万户。
这个总量及增速位居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第一位。华南美国商会《2024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显示,广州连续第七年成为最受欢迎投资城市。
两会,既是民营经济的“问题解剖场”,亦是改革创新的“方案试验田”,广州正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为民营经济开辟一条“破局与新生”之路。
从更高维度看,一场以“产业规划、政策、要素”三位一体的营商环境改革,正在重构民营经济发展新生态,让民企老板获得更多发展空间、投资机会。
目前,广州已成为许多年轻创业者的首选“发家地”。去年,注册地在广州的天猫新开品牌店铺达到12750家,凭借这12000多家新店铺,广州成为天猫“年度创业第一城”,远超排在第二、第三名的深圳市(9562家)与金华市(5870家)。
春种一粒豆,秋收万担粮。没有一个企业的“果实”不需要在时间与要素的发酵下发芽结果,产业要素的土壤是否优渥便是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基因迭代,改革开放初期,高第街个体户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首个灯光夜市在西湖路点亮,这些草根经济力量的自发突破,实则是岭南商业文化中“敢饮头啖汤”精神的现代延续。广州开发区打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恰是对1984年设立全国首个开发区时“先行先试”精神的时代回应。这些,既体现也考验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协同创新的历史智慧。
在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的竞合格局中,广州的改革能否展现出独特的历史自觉:既非简单的政策移植,亦非盲目的推倒重构,而是将制度创新深深嵌入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这种改革逻辑,或许正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最富启示性的样本。
五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今年是十五运会的举办之年,这场由粤港澳三地联办的全民赛事将在广州开幕。
这已是广州第三度举办全运会。历来,广州善借重大体育赛事东风,推动城市提质升级。
回溯六运会助力天河崛起、九运会带动城市东进、亚运会焕彩国际舞台,每一场体育盛会都是托举广州转型发展、向上突破的重大机遇。
这是空间范式的重构。1987年六运会期间,天河体育中心建设带动周边46平方公里新区开发,形成“场馆+新城”的经典模式。珠江新城规划借力2001年九运会落地,其CBD功能定位使广州城市中轴线东移,奠定国际大都市空间格局。
这也是经济转型的重大契机。体育赛事创造的“注意力经济”效应,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向现代服务业升级。
以十五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通过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此前,南方日报开展《再造新广州 枢纽大问策——大城大港大平台》跨国调研,前往巴塞罗那了解到,美洲杯帆船赛迄今已有超过170年历史,是目前仍在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中历史最悠久的赛事,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还要早半个世纪。赛事主办方要求转播页面必须大大地突出“巴塞罗那”城市名,让城市和体育赛事紧密结合。
“从1992年奥运会以后,巴塞罗那这座城市就没有举办过一个像奥运会那样有象征性的大型运动赛事了。”美洲杯帆船赛活动总监Leslie Ryan说。
城市从赛事中收获了什么?收获“名”与“利”。
赛事主办方和巴塞罗那旅游局紧密合作,为每一个因帆船杯而来的游客准备旅游推介卡片,还会重点向冠名商路易威登带来的客人推介城市。比如说有一天在水上看比赛,有一天可能会去附近小镇的酒庄品酒,再去圣家堂参观。
“在巴塞罗那,游客蜂拥而至,城市乐享‘赛事经济’的丰收,带动旅游、体育等综合消费,让这座城市发展提速。” Leslie Ryan说。
巴塞罗那港务局副局长Santiago G.Mila介绍,邮轮产业为城市创造了9056个全职的工作机会。47%的游轮游客会在巴塞罗那简单游览后离开,但有53%的游轮游客在游玩巴塞罗那后,还会再次通过其他方式回来继续探索城市。
体育赛事,是一个自带文旅基因的产业。体育赛事往往伴随大曝光度、大流量和长产业链。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城市在全球体育圈的地位和影响力,一方面也会对消费和一系列上下游行业起到直接的刺激拉动作用。
英国南安普顿水域经常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游轮,吸引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前来打卡体验;在有着“水上运动天堂”之称的澳大利亚,划桨板和皮划艇看悉尼歌剧院是热门旅游路线。
城市成全赛事,赛事成就城市。
人民城市为人民,赛事所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是长期存在的。
承担超三分之一竞体项目的广州赛区,正在既有的全运会和亚运会场馆基础上,根据“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高标准升级改造竞赛场馆,实施绿色行动计划,铺开数智信息化项目,打造一批绿色场馆、智慧场馆。
其中,广东省奥林匹克中心与天河体育中心两大标志性场馆作为“精致全运”建设的示范标杆,在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干扰、节约财政资金的前提下,场馆及周边街区示范段改造提升工程已初见成效,以市民生活为中心,用“绣花功夫”开展精致街区建设,确保街区改造出新出彩。
办好赛事,完善全链条服务保障。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展示“一国两制”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的创新之举和重要契机。
办好一场赛事,需要志愿服务、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安全保障等方面工作环环相扣,挑战的是全链条接待服务水平的提升。
如何借力十五运会,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数据统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计划招募赛会志愿者14080人、城市志愿者3万人,建设城市志愿服务站点100个。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和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共同建议,以此次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契机,完善广州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一方面动员志愿力量投身平安广州建设,组织动员志愿者服务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为举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营造安全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以文化体育类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湾区青年交往交融,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民心相连。
城市是赛事的“赛场”,赛事是城市的“秀场”。
在东伦敦地区的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里,有一个“碗”长久坐落于“岛”上,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功申奥后,伦敦市政府就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奥运遗产计划,推动东伦敦地区的高速发展。成立于2012年的伦敦奥运遗产开发委员会,其初衷便是落实履行这项承诺。“我们的职责就是借助奥运会的契机,提高东伦敦地区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伦敦遗产发展委员会对外事务负责人Mark Robinson介绍。
因一项赛事,成立一个组织,最后变成一个永久机构,致力于激活大赛后的遗产。在奥运会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建设场馆时就考虑“遗产继承”问题,解决了未来运营商在奥运会设计中的“缺席”,以确保再利用的可行性。
全运会,能否带来一场超越赛事本身的城市进化?既关乎空间价值再创造,借鉴伦敦奥运城市再生经验,激活广州旧城片区,形成“赛事遗产+城市更新”复合开发模式,也关乎消费能级跃迁,培育“赛事经济+”生态圈,开发体育消费市场,更能推动文化软实力构建,通过国际传播使广州文化辨识度提升。历史经验昭示,广州始终能在重大赛事中实现城市能级的非连续跃升。这不仅是体育赛事的筹办,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实验。
六
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曾在《第二曲线》中指出,当经济体第一条增长曲线达到峰值并开始放缓时,若要保持持续增长,须通过“创造性破坏”,跨越到第二曲线中去。
城市向上突围,如何寻找增长的“第二曲线”、实现破局,便是广州当下亟待直面的关键命题。
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直截了当:“催生一个经济更强、产业更优、能级更高的大广州、新广州!”
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广州始终扮演着“破局者”与“探路者”的双重角色。2025年广州两会落幕,透过产业升级、制度改革、城市能级跃迁、全运会机遇与消费驱动等关键词,一幅以历史纵深为基底、以创新变革为动能的未来图景正徐徐展开。
回望广州2200年建城史,“开放”与“务实”是不变的城市基因。云山珠江,变的是产业形态与空间格局,不变的是对市场规律与创新规律的敬畏。
这也是广州,这就是广州。
(本文内容由AI与记者共同生产,部分内容整合自“再造新广州 枢纽大问策——大城大港大平台”跨国调研系列报道)
策划:龚晶
统筹:柳时强 陈思勤
撰文:南方+记者 刘珊 柳时强 周甫琦 傅鹏 李鹏程 郑慧梓 洪钰敏 任燚 钟晓宇 郎慧
拍摄:苏韵桦
剪辑:张晓晨
股票杠杠平台
上一篇:炒股能杠杆吗 破发股山石网科某股东拟减持 2019年上市2募资共12亿
下一篇:没有了